一个人若消除了自己跟其他人、跟环境往来的可能能性,那他在评判自己的行为时,便只能以自己的知识为依据。可是个人需要常识,需要跟社会往来,单凭其本身的知识,完全法满足需求。
哲学家要以正确的方法集合自己的思想,概括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作品。可如此一来,他就不能经常跟别人,出去吃午餐或晚餐,要长时间独自一人生活。可是一切结束后,他依然要为了发展自我,跟社会往来。这种往来对他的发展关键至极。要从两个方面考虑这种人的需求,这一点必须铭记。我们必须仔细分辨,他有用的行为跟无用的行为有什么分别。
01明确人生意义
- 人生三大局限
- 有社会价值,才有意义
- 人生经历影响人生意义的建立
02个体心理学原理
- 要从整体角度来看待一个人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
- 了解世界的感知模式
- 生活常识及常识性错误
- 父母造成的影响
03自卑情结
- 怎样看待自己的不足
- 极度自卑有何表现
04优越情结
- 优越情结有何表现
- 一个强迫症的女人
05社会适应
- 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都是有害的
- 寻求关注而不得的辍学女孩
06生活习惯
- 对生活习惯的理解
- 调整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07早期记忆
- 童年记忆。是等待发芽的种子
- 记忆形式
- 记忆内容
- 出生顺序和早期记忆
- 被溺爱或仇视,会留下怎样的记忆
08表现性活动与态度
- 什么是表现性活动
- 态度
09梦与梦的解析
- 生活习惯与目标
- 自我辩护
- 任何梦都有原因
- 梦与情感
- 睡眠、非睡眠和催眠术
10社会教育问题的根源
- 童年时期
- 根据出生顺序做出判断
- 家庭
11社会问题的表现及预防
- 社会理想及学校
- 三大生活难题
- 预防与改正
12恋爱与婚姻
- 平等,是美好婚姻的前提
- 建立家庭的准备工作
- 婚姻咨询
- 羡慕、妒忌、排斥男性、性障碍
13性欲与性问题
- 婴幼儿也存在性问题
- 性与控制欲
- 性失控,也许源于心理失衡
学校为了学生适应日后的生活角色,要求其做好充足的准备。学校应处在社会与家庭中间,而学校理想与家庭中间的地带,便是学生的成长地带。
四五岁时,孩子已经在家庭中建立了稳固的生活习惯,要直接改变这种生活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之前探讨过了。当代学校的发展路线由此确定下来,学校不应惩处、责骂学生,而应致力于教育、培养、规范孩子的社会兴趣。学校的着眼点不应是检查、逼迫,而应是为孩子的个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由于在家庭内部,父母和孩子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因此,我们很难让父母站在社会需求的立场上,教育自己的孩子。父母往往会根据自身需求,教育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拥有了一些背离之后的生活环境的特征。如此一来,孩子刚刚进入学校时,就会遭遇严重的阻碍,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阻碍会在他们离开学校,独立生活后,不断给他们增添麻烦。
Comments |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