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准备托福考试的那一刹那开始,直到托福考试结束,每天都要坚持做的就是“跟读训练”。形象一点说,进行“跟读训练”就好像是运动员每天都会做“有氧训练”(通常是跑步,或者是蹬车等等)一样。备考托福,当然要做很多功课,跟读托福听力录音是其中最基础、最必要、最有效的功课之一。
在“听力考试”中,考生能够做对题目(甚至做对全部题目)需要三个层面上的能力:1) 听得清;2) 听得懂;3) 记得住。
首先是“听得清”。未经提醒的话,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做错了题目是因为“没听懂”——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很多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根本就没有听清。没有听清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考生跟不上录音中说话者的节奏节拍。跟不上节奏节拍的原因也很多,大抵上包括以下几点,主要来自于中国学生自己讲英文的时候存在的一些缺陷:
- 不注意分辨元音的长短:英文语流中每个音节的元音是有长短之分的,比如,“peck”与“pack”,或者“beech”与“bitch”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中元音的长短。
- 不注意正确的重音位置:英文的多音节单词中的各个音节往往是有重音与非重音之区分的,如果听力录音中某个单词的重音与我们自己习惯的并不一样的话,就会形成障碍。我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没考过托福的时候,我一直把“kilometer”的重音放在/k?/上,可是托福听力录音中这个词的重音在/l??/上。
- 不了解可能存在的省略现象:有些单词,在自然语流中并不像标准词典中所标注的那样,而是常常出现辅音、元音、甚至整个音节省略的现象。另我印象深刻的另外一个词是“unfortunately”。这个单词按照国内常见的英文词典上的音标标注,应该读成/?n-?f?:-??-n?t-li/,然而,在托福听力录音中总是被读成/?n-?f?:?-n?-li/。与我们习惯的少了一个/j?/的音节,还少了一个辅音/t/。
- 不熟悉美式英语发音:美式发音有它自己固有的一些特点。托福听力录音中,“tomato”,读的不是我们所习惯的/t?-?mɑ-t??/,而是/t?-?me?-t??/。再比如,“past”不是我们国内教材中常常标注为的/pɑ:st/,而是/p?st/。
- 不了解强读弱读规律:自然的语流中,即便同样的单词,也可能出现元音的长短并不一致的情况。比如,“community”这个单词,被强读的时候,与被弱读的时候,其中的/ju:/长短、音调都不一样(这个例子详见“强读与弱读”)。
- ……
所有这些潜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跟读训练”解决。相对于很多人主张的“听写训练”的方法,我个人认为,跟读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当然,还有另外一好处就是“一举多得”。跟读训练,需要学生经过 “精听”、“分析”、“模仿”、“纠正”、“重复”、“记忆”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的反复,其中的“模仿”,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通过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而反过来改进自己听清楚的能力;另外一张面,只需要通过一小段时间的练习,就可以使自己的语音语调都相当接近托福听力录音,对口语考试成绩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
其次是“听得懂”。“听”是输入的一种,正如“读”是输入的另外一种一样,而“输入”进来的信息要经过“处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听得清”,并不一定能够“听得懂”。不妨想象一下,在大学经济学课堂上,如果一个小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讲,教授讲的每句话他都肯定听得清,但这小孩子不一定能听懂多少,至少做不到听懂教授所讲的全部内容。“听得懂”需要语音知识之外的更多能力。对很多备考托福的学生来讲,已经能够全部“听得清”了,却依然“听不懂”,那就基本上是词汇问题。
然而这种说法多少有些过分简单化。单纯地“背单词”很多时候并不解决问题。为什么呢?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我的观察是,很多学生的缺陷并非单纯来自所谓的“单词量”,准确地说,应该是“概念体系不完整”。这个问题不仅仅涉及到托福考试的听力部分,同样涉及到阅读部分。比如,“rodent”这个单词,很多学生看到它的反应是,“晕,肯定背过……但,是什么来着?”为什么这个单词很多人记不住呢?它的意思是“啮齿动物”。对很多学生来讲,背这个单词的真正难度在于,即便是中文的“啮齿动物”,他都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又如何记住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概念、且又是用英文表述的那个概念的说法呢?
常见的啮齿动物(rodent)有老鼠、松鼠(squirrel)等等。这些动物有两对锋利的(sharp-edged)门牙(incisor teeth),门牙的前侧有牙釉质(enamel),很坚固,但是内侧的牙质(dentine)却比较易损(easily worn away),所以,在这种动物咬(gnawing)东西的时候,牙齿会一直保持锋利。刚开始的时候,科学家们发现松鼠总是吃掉1/3的松塔(pine cone)而扔掉另外的2/3,很疑惑为什么这些松鼠一方面不停地收集并隐藏那些松塔的同时有如此浪费(squander)?后来,经过研究才弄清楚,事实上,很多的时候那些松鼠根本不是吃掉1/3,扔掉2/3,而是捧着松塔磨牙——连那1/3都是吐掉的,根本没吃!
其实,以上是一次托福听力考试中一段录音的大意。如果,考生原本就了解关于啮齿动物的一些常识,他其实只需要大致听懂这是关于松鼠以及松鼠的牙齿的内容就可以了,录音之后的题目对这位考生来讲,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科学常识是不会因为某个考试而变化的——松鼠不会因为托福考试考它了,于是决定从此开始一定要用松塔的1/2而不再是1/3磨牙了,也不会因为托福考试改革了不再是纸笔版考试而是网考版了,于是松鼠就决定从此不磨牙了。背单词绝对是必须的,然而,忽视词汇所对应的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学生学英语时所遇到的隐形障碍。
最后,还有一条是非常重要的——“记得住”。在考场上,听清了,也听懂了,可是最终做题的时候却“记不得”了,是一件多么令人恼火的事情?可事实上,每次考试中都有大量的考生就是因为这个令人恼火的境遇而“发挥失常”。在使用外语的时候,我们的记忆力要比在使用母语的时候差很多——绝对不是一点半点。我们使用中文,能够做到听一遍别人说的话而后大致复述出来(托福口语考试考的主要就是“英文记忆能力”与“英文复述能力”),可不是天生的。从小到大,我们朗读过多少课文,背诵过多少段落?一旦我们并不刻意去记忆的话,我们是不是就经常张口结舌?你有没有过唱歌唱着唱着突然就忘记了歌词的情况(即便那首歌你可能已经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即便是中文记忆,也需要经过大量的专门练习才能提高,更何况在必须用另外一种目前尚未熟练使用的语言的情况下呢?
我常常问我的学生,“你有没有大段大段地背诵过英文的文章?”通常情况下得到的老实的答案是:“……没有,一篇、一段都没有。”在为我的学生进行跟读训练的时候,我总是建议甚至强迫我的学生起码要背诵5~10篇托福听力录音,并且要做到一个词不差地背下来。很多人讨厌“死记硬背”,且不说这种观念背后的谬误以及这个谬误背后的成因,我只想说,那些人在厌恶甚至鄙视“死记硬背”的时候忘了“死记硬背”的另外一个说法是“博闻强识”。
背诵大段的文章,目的并不是在于某一天可以把其中的内容“生搬硬套”到口语考试,或者作文考试中——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1] ,但以此为目的,多少过于急功近利。背诵听力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英文记忆力”。这就好像4G内存的计算机与512M内存的计算机相比,就算CPU慢一点,整体运算速度还是要快出许多一样,英文记忆力好的学生在考场上,做题要比英文记忆里差,甚至几乎没有英文记忆力的学生处理题目快许多、轻松许多,且更不容易出错。
英文记忆力的强弱,几乎影响整个托福考试每个部分的成绩。听力考试中已经不用再多说;口语考试、作文考试中都有“综合测试”题目,英文记忆力差的话,记都记不住又如何完整复述呢?而复述完整,是所有综合测试——不管是在口语部分还是在作文部分——中的最根本评分要求。在阅读考试中也是如此。很多学生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所谓的“阅读速度太慢”,而是,“读完了却记不住”,做题的时候又“回去找找不到”,甚至“找着找着竟然忘了应该找什么!”……那些英文记忆力强的学生,在考场上不仅做题做得对,并且做得轻松,因为很多的时候,他们看到一些错误选项之后根本无需回到文章中验证——他们记得清清楚楚,这个选项所说的内容明明与文章相反么,怎么可能选它呢!
无他,惟手熟尔。
——《卖油翁》
Practice usually does not make perfect, but it does make better…
——李笑来
- 我的一个学生在口语考试中回答“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的时候说,“I like winter most, because in summer those mosquitos will eat me alive!”,这其中的“…those mosquitos will eat me alive!”是改自托福听力录音中一位教授要带着学生做“field trip”之前建议学生“最好要穿长裤”时所说的话,他说否则的话,“… those mosquitos will eat you alive!”。
Comments | NOTHING